undefined

用孩子的視角聚焦媽媽的故事

講一個母親劉三蓮,老公過世,但是保險受益人是老公外遇的男朋友,因此劉三蓮帶著兒子去敲受益人高裕傑的家門。

遭逢老公跟同性出軌、過世,獨自帶著兒子生活,寄望於兒子的未來的台式媽媽。在飯桌上表演數到三就開始委屈落淚嚷著「我付出多少苦心……」的橋段,一定讓許多人內心大喊著「對對對!媽媽總是這麼戲劇化」,還有你也會想起來,媽媽情緒化的那頓飯,有多食之無味。

這一年,從台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到好萊塢的《厭世媽咪日記》,以及這部電影,都是大量聚焦在母親身上的電影題材,但《誰先愛上他的》卻讓「孩子」來說故事。從孩子的角度看大人,看媽媽,看這個社會,所以他會很直白的說出他最單純的想法「你們大人都很討厭」,大人討厭在為什麼媽媽看起來這麼愛錢,這麼愛覺得全世界對不起他,大人討厭在為什麼要搶走我爸爸,為什麼要破壞人家家庭。因為從小孩的視角出發,所以帶著輕鬆幽默,總在大人這種複雜物種,展現各種愛面子、裝死、奇怪情緒行徑的此時,給出一個最一針見血、拍案叫絕的註解,反覆搭配俏皮的塗鴉過場。讓人不禁想起《父後七日》,在悲傷的故事設定架構裡,卻讓觀眾從頭笑到尾,對呀,誰說一定要用眼淚來體驗一個悲傷的故事呢?

 

坦然看見愛裡面的「性」

片頭的字幕先出現《誰先上他的》字樣,然後再讓「愛」字,用力擠進「先」跟「上」中間,這一個趣味性的開場手法,直接表述了一場健康的愛,愛緊扣著性,用了一個很可愛的雙關方式讓我們去聯想去坦然看見,不要避諱談論「愛」跟「性」是一起的。然後貫穿到後面那一場,飾演劉三蓮的謝盈萱用身體試圖挽回著老公陳如山的那一場戲。揭示了我們社會對男人、女人、家庭,的沉重枷鎖形象,我們為了形象而活,而不是為了本質而活。在那個框架裡的女人認為,「性」變成女人綁住男人的一種手段,一種責任,亦或是逃避承認與談論真實的性生活。每一個掉下來情緒,讓「性」這件事情變得好沉重好黑暗。反之陳如山與戀人邱澤在布置的五彩繽紛的家裡的那一吻,因為本身他們的關係打破了社會的框架,所以剩下我們看見的只是緊扣著身體感知的「愛」與「性」,不用特別用畫面呈現,但是在我們看故事的想像裡,很明確的知道,他們有愛也有性,並且享受著。

 

把故事的開頭剪到結尾

劉三蓮兒子宋呈希的聲音念著旁白,電影畫面會隨著聲音突然停格,被一隻突如其來的黑色奇異筆亂塗鴉。有時候幫媽媽畫上囚犯的衣服,有時候幫爸爸跟戀人畫上一道隱私的門。然後也切割了故事行進的順序,在該收住情緒的時候給觀眾一個斷點,或是突然加快了銜接的節奏,在節奏的趣味上有很大的特色與幫助。把故事的開頭剪到結尾是一個很常見的手法,但看完之後突然讓人恍然大悟電影的片名是一個好悲傷好悲傷的問句,還是第一次。

誰先,愛上,他的?

 

美術塑造的角色氛圍

劉三蓮的家裡窗明几淨,淺色調的木頭家具裝潢,家裡看起來沒有任何雜物。每天神經質的打掃家裡,反射著她過度拘謹壓抑的人物性格。外遇戀人高裕傑,小公寓裡裝飾的五彩繽紛,看似混亂卻很溫馨,裝潢老舊的浴室被掛上了可愛的發光燈泡串,放滿雜物的櫃子上卻擺了一個漂亮的Marshall音響。述說著他也許任性、也許內心有一點混亂,但是活得自在快樂。

 

演員的能量

飾演媽媽的謝盈萱與飾演外遇情的邱澤,兩個演員的表演幾乎支撐了整部電影的能量,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對戲是小孩吵著要跳樓,兩個大人跟他周旋的一場戲。台詞丟丟接接每一句情緒節奏都好精準,觀眾瞬間深深被帶著走,走位、扭打、吵架呵成一氣,因為夠精準,讓人走出戲院三天都還記得台詞講了哪些字。還有邱澤接到保險公司電話的那段獨白,鏡頭就這麼靜靜的定格在他身上,從吊兒啷噹轉入懷疑、說不出話的細膩情緒轉折,你會看得目不轉睛。謝盈萱的獨白最值得一提的應該就是對著神明供桌聊天了,一個受傳統社會束縛的媽媽要怎麼對著神桌發酒瘋,還發得讓人哭笑不得,憐憫同情,她抽抽噎噎、自怨自艾到眼神轉換,重新振作,然後你起了雞皮疙瘩。

 

故事想表達的本質

劉三蓮數度在兒子宋呈希面前提起,跟爸爸外遇的高裕傑是「變態」,兒子總是沉默面對這樣的言語。然後在宋呈希獨自面對高裕傑的時候,他提出的指控是「你為什麼要搶走我爸爸,破壞人家家庭。」其實他在乎的只是這個,他不在乎媽媽在乎的,或是說這個社會也在乎的。爸爸外遇對象是男生或是女生,在他的眼睛裡這個點並不是甚麼特別的存在,他看見得是人的本質而不是性別。

最後,媽媽的故事讓媽媽來結尾,我覺得這個力道很強。你眼中的這個敵人,也是他媽媽眼中的兒子。她看著她兒子,妳也會看著妳的兒子,然後整個故事很純粹的只剩下「愛」的氛圍,在那一個空間裡,有親情,還有妳愛他,他愛他,不受限性別的愛情。

arrow
arrow

    Ame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